全国都在建“海绵城市”
提到来郑州“看海”,相信很多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雨稍微下得大一点,很多地方肯定会积水,内涝已经成为郑州雨季的标配。
而这样的现象并非郑州独有,国家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8~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的城市有137个,其中57个城市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概念。
2015年,国家首次批准了16个“海绵城市”试点,今年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已经达到30个。
郑州投入近120亿元,正打造城市“海绵”
7月末,郑州市连发三份文件,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按照规划,郑州市已划定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和郑东新区龙湖地区作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在城东、城西各打造一块海绵城市试点,总面积76.7平方公里。
其中,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有目前郑州最大的市政综合管廊工程,这种地下廊道,不影响地面绿化和雨水的收集,投入使用后进行地下管网维修也不用破路。
未来,其附近还要开挖一条长5.15公里、宽80米至110米,连通服务区所有水系的秀水河,让城市拥有“蓄水”与“排水”自由呼吸吐纳体系。
正制定的三年实施计划(2016年~2018年)显示,郑州“海绵城市”共计500个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
海绵城市怎么建?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对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18项提出了具体要求。放到具体行动上来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雨水回收:对屋顶、车道、广场地面的雨水利用系统进行回收,回收后的水最终将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洒水。
调蓄水池:通过屋面集水、透水砖铺装、生态集水沟等建设,将雨水储存起来,进而起到调蓄作用。
铺设透水砖:加快雨水渗入地下,减少路面积水。
生态集水沟:与传统的排水沟不同,是在沟底及沟壁铺设植物,或将植物种植在排水通道上方,这种做法不但造价低,还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绿色建筑:未来要大力推进,包括墙面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